[轉貼]台灣動畫簡史
發表於 : 2007-03-25, 00:55
原文出自 動畫筆記本 http://chihmingchang.blogspot.com/index.html
原文連結: http://chihmingchang.blogspot.com/2007/ ... -post.html
台灣動畫簡史
許多人可能對迪士尼歷年從「白雪公主」直到「四眼天雞」這些動畫長片如數家珍,也可能對法國人埃米爾柯爾(Emile Cohl)如何發明動畫這段歷史聊若指掌,不過說到台灣的動畫史呢?大概大多數人都從沒聽過,一來因為台灣動畫產業一直沒有規模可言,二來社會對動畫藝術的漠視,所以有關台灣動畫史的資料是少之又少,我從網路以及書上參考許多資料,歸納成以下簡單的概述。
先從華語動畫開始談起,提到中國的動畫,就不能不提到中國動畫的先驅,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這四人在1926年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影片「大鬧畫室」,此後他們一直在動畫這條路上摸索著前進,1935年甚至為蔣介石50大壽製作了一部名為「駱駝獻舞」的影片,1937年,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造成轟動,許多人也躍躍欲試,這時新華影業便與萬氏兄弟合作,開始製作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影片在1941年完成推出,在亞洲引起廣泛迴響,像是日本動畫大師手冢治蟲就是因為看了這部影片而放棄學醫,轉行作動畫。
步入60年代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時期來臨,萬氏兄弟製作了1964年的「大鬧天宮」,這部中國第二部長片動畫標誌了中國動畫的黃金期,此時期上海美製廠在發揚民族特色的路線下,陸續推出許多動畫短片,像是在形式上表現特殊水墨風格的「牧笛」或是「小蝌蚪找媽媽」,這些影片在意識形態主導下通常缺乏娛樂性,但是美術方面的表現卻都是極具水準,可惜中國動畫在毛澤東上台後停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許多藝術家被下放勞改,從1966年到1972年被稱作中國動畫的災難時期,這段時間的動畫創作幾乎是空白,一直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哪吒鬧海」(1979)、「三個和尚」(1980)、「鹿鈴」(1982)這些影片出現後,才再次復興。
台灣在日據時代並無任何動畫創作可言,國民黨1949年內戰失敗並撤退來台,不過中國動畫發展初期好不容易累積的經驗卻也沒有跟著過來,因此台灣此後動畫發展又是從零開始,這時談動畫,就不能不談光啟社,光啟社是天主教的一個傳播機構,是台灣媒體的先驅,在三台成立前,他們已在製作節目,它培育了無數日後影藝藝術圈不少的人才,而在1963年時,卜立輝神父將趙澤修送到美國華德狄斯尼片廠學習動畫製作,趙澤修回國以後便在光啟社成立了動畫部,製作短片,也培養了不少動畫人才,是台灣動畫史上自桂氏兄弟1954年的「武松打虎」後僅有的動畫創作,不過動畫部最後因為盈運問題結束。
60年代趙澤修離開光啟社後,成立了澤修美術製作所,繼續製作廣告片、社教片、電影方面關於美術的影片,像是1968年製作的「石頭伯的信」和1969年的「龜兔賽跑」,他因為在迪士尼學習,引進的是美式的動畫製作技術,影片全部是全動畫的模式,之後趙澤修移民美國,澤修美術製作所因而結束,在1969年時,他獲得金馬獎個人特別獎項,這是金馬獎在1962年開始鼓勵電影創作後,首度頒發跟動畫有關的獎項。
1971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獎的鄧有立創立了中華卡通公司,他們與香港南海電影公司張英導演合作,由蔡志忠擔任腳本畫面設計,在1974年製作了「封神榜」,這是台灣第一部動畫長片,之後中華卡通陸續製作了第二部長片「三國演義」,由蔡明欽導演,並獲得金馬獎,可惜票房不佳,最近的影片有蔡明欽再度導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而在2007年則預計推出長片「媽祖」。
這時業界另外的狀況是,趙澤修的弟子,黃木村,創立了中國青年動畫開發公司(簡稱中青),同樣以製作社教宣傳短片為主,他們在1977年為衛生署製作的宣導短片「未雨綢繆」,獲得金馬獎最佳卡通影片編導獎項,這是金馬獎首次針對動畫影片本身給予獎勵,黃木村在1980年同時在中視主持「我愛卡通」電視節目。
經過一段摸索、發展時期,台灣這些動畫公司在70年代末80年初逐漸成熟,人才愈來愈多後,開始承接來自日本與美國的案子,1978年成立的宏廣動畫公司(Wang Film Productions)是其中的佼佼者,美國這時期的電視有限動畫卡通正當道,開始大量輸出製作,宏廣承接來自漢納巴貝拉(Hanna-Barbera productions),迪士尼等的電視動畫,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畫加工廠,除了代工之外,宏廣也在1982年製作自己的動畫片「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鑽石黨」,余為政導演,不過票房成績不佳。
電影拍攝的資金籌措不易,動畫長片更是如此,政府90年代後開始電影輔導金制度,1994年,遠東公司出品的「禪說阿寬」為首部獲國片輔導金的動畫電影,之後則陸續有動畫長片獲得補助,像是1997余為政導演的「清秀山莊」,有著新聞局電影輔導金五百萬的補助,1998年王小棣的「魔法阿媽」也獲得當時新聞局電影輔導金一千萬的補助,而1999年宏廣得到最佳動畫獎的「少年噶瑪蘭」則有公視文化基金會二千五百萬的補助。不過就像真人電影一樣,即使有著輔導金的補助,似乎動畫產業也並沒有因此欣欣向榮,這些影片不管是故事,或是製作上的品質,都沒有脫離代工的水平,這從觀眾票房反應,或是影展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由納稅人身上來的輔導金有時反而變成這些製片者不拿白不拿的預算,糟蹋了原本輔助的美意,另外前幾年則是因為Shrek或是Pixar這些電腦動畫賣座的關係,台灣政府開始重點輔導數位內容產業,目前成效能有待觀察。
參考來源:
萬氏兄弟
History of Chinese animation
光啟社
紀錄片口述歷史記錄 李超倫訪談
中華卡通
談金馬獎四十與自製卡通動畫
漫畫歷史 洪德麟
原文連結: http://chihmingchang.blogspot.com/2007/ ... -post.html
台灣動畫簡史
許多人可能對迪士尼歷年從「白雪公主」直到「四眼天雞」這些動畫長片如數家珍,也可能對法國人埃米爾柯爾(Emile Cohl)如何發明動畫這段歷史聊若指掌,不過說到台灣的動畫史呢?大概大多數人都從沒聽過,一來因為台灣動畫產業一直沒有規模可言,二來社會對動畫藝術的漠視,所以有關台灣動畫史的資料是少之又少,我從網路以及書上參考許多資料,歸納成以下簡單的概述。
先從華語動畫開始談起,提到中國的動畫,就不能不提到中國動畫的先驅,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這四人在1926年製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影片「大鬧畫室」,此後他們一直在動畫這條路上摸索著前進,1935年甚至為蔣介石50大壽製作了一部名為「駱駝獻舞」的影片,1937年,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造成轟動,許多人也躍躍欲試,這時新華影業便與萬氏兄弟合作,開始製作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影片在1941年完成推出,在亞洲引起廣泛迴響,像是日本動畫大師手冢治蟲就是因為看了這部影片而放棄學醫,轉行作動畫。
步入60年代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時期來臨,萬氏兄弟製作了1964年的「大鬧天宮」,這部中國第二部長片動畫標誌了中國動畫的黃金期,此時期上海美製廠在發揚民族特色的路線下,陸續推出許多動畫短片,像是在形式上表現特殊水墨風格的「牧笛」或是「小蝌蚪找媽媽」,這些影片在意識形態主導下通常缺乏娛樂性,但是美術方面的表現卻都是極具水準,可惜中國動畫在毛澤東上台後停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許多藝術家被下放勞改,從1966年到1972年被稱作中國動畫的災難時期,這段時間的動畫創作幾乎是空白,一直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哪吒鬧海」(1979)、「三個和尚」(1980)、「鹿鈴」(1982)這些影片出現後,才再次復興。
台灣在日據時代並無任何動畫創作可言,國民黨1949年內戰失敗並撤退來台,不過中國動畫發展初期好不容易累積的經驗卻也沒有跟著過來,因此台灣此後動畫發展又是從零開始,這時談動畫,就不能不談光啟社,光啟社是天主教的一個傳播機構,是台灣媒體的先驅,在三台成立前,他們已在製作節目,它培育了無數日後影藝藝術圈不少的人才,而在1963年時,卜立輝神父將趙澤修送到美國華德狄斯尼片廠學習動畫製作,趙澤修回國以後便在光啟社成立了動畫部,製作短片,也培養了不少動畫人才,是台灣動畫史上自桂氏兄弟1954年的「武松打虎」後僅有的動畫創作,不過動畫部最後因為盈運問題結束。
60年代趙澤修離開光啟社後,成立了澤修美術製作所,繼續製作廣告片、社教片、電影方面關於美術的影片,像是1968年製作的「石頭伯的信」和1969年的「龜兔賽跑」,他因為在迪士尼學習,引進的是美式的動畫製作技術,影片全部是全動畫的模式,之後趙澤修移民美國,澤修美術製作所因而結束,在1969年時,他獲得金馬獎個人特別獎項,這是金馬獎在1962年開始鼓勵電影創作後,首度頒發跟動畫有關的獎項。
1971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獎的鄧有立創立了中華卡通公司,他們與香港南海電影公司張英導演合作,由蔡志忠擔任腳本畫面設計,在1974年製作了「封神榜」,這是台灣第一部動畫長片,之後中華卡通陸續製作了第二部長片「三國演義」,由蔡明欽導演,並獲得金馬獎,可惜票房不佳,最近的影片有蔡明欽再度導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而在2007年則預計推出長片「媽祖」。
這時業界另外的狀況是,趙澤修的弟子,黃木村,創立了中國青年動畫開發公司(簡稱中青),同樣以製作社教宣傳短片為主,他們在1977年為衛生署製作的宣導短片「未雨綢繆」,獲得金馬獎最佳卡通影片編導獎項,這是金馬獎首次針對動畫影片本身給予獎勵,黃木村在1980年同時在中視主持「我愛卡通」電視節目。
經過一段摸索、發展時期,台灣這些動畫公司在70年代末80年初逐漸成熟,人才愈來愈多後,開始承接來自日本與美國的案子,1978年成立的宏廣動畫公司(Wang Film Productions)是其中的佼佼者,美國這時期的電視有限動畫卡通正當道,開始大量輸出製作,宏廣承接來自漢納巴貝拉(Hanna-Barbera productions),迪士尼等的電視動畫,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畫加工廠,除了代工之外,宏廣也在1982年製作自己的動畫片「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鑽石黨」,余為政導演,不過票房成績不佳。
電影拍攝的資金籌措不易,動畫長片更是如此,政府90年代後開始電影輔導金制度,1994年,遠東公司出品的「禪說阿寬」為首部獲國片輔導金的動畫電影,之後則陸續有動畫長片獲得補助,像是1997余為政導演的「清秀山莊」,有著新聞局電影輔導金五百萬的補助,1998年王小棣的「魔法阿媽」也獲得當時新聞局電影輔導金一千萬的補助,而1999年宏廣得到最佳動畫獎的「少年噶瑪蘭」則有公視文化基金會二千五百萬的補助。不過就像真人電影一樣,即使有著輔導金的補助,似乎動畫產業也並沒有因此欣欣向榮,這些影片不管是故事,或是製作上的品質,都沒有脫離代工的水平,這從觀眾票房反應,或是影展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由納稅人身上來的輔導金有時反而變成這些製片者不拿白不拿的預算,糟蹋了原本輔助的美意,另外前幾年則是因為Shrek或是Pixar這些電腦動畫賣座的關係,台灣政府開始重點輔導數位內容產業,目前成效能有待觀察。
參考來源:
萬氏兄弟
History of Chinese animation
光啟社
紀錄片口述歷史記錄 李超倫訪談
中華卡通
談金馬獎四十與自製卡通動畫
漫畫歷史 洪德麟